赞晨新材料
赞晨新材料

炸药包为什么要捆得像被子一样?

admin 273 0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捆成被子的这种炸药包,应该被叫做集团炸装药。炸药包之所以弄成小被子一样,这和过去的炸药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

从头说。

我们都知道在当年八路军抗日的时候,条件不是很好,尤其武器装备这一块,补给相当困难,尤其是前期,大部分都是依靠缴获来支撑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当时我军还是红军,接受国民党改编,成为了八路军。

这个时期是国共合作最好的时期吧,虽然国民党对八路军扣扣索索,枪械武器这块不给补给,但弹药这块三番五次地去要,多少还是会给一点。

这也解决了打日军的一部分弹药补给问题,毕竟歼灭日军还能有一批缴获,所以初期的时候武器虽然不咋地,但弹药还算够用。

但随着正面战场和日军趋于僵持之后,国民党干脆就掐断了补给,再加上日军也学坏了,出去打仗弹药不多带,就算被被打死,我军从这些日军的身上缴获他们的弹药,也不会太多。

所以这就造成缴获困难,那么补给弹药的问题就越发的突出了。

后来八路军自己建立了兵工厂,自己制作弹药就提上了日程。

当时条件也艰苦,一把铁锤,一个炉子等等一些简单的工具,就成了制作弹药的简易作坊。

这种环境下,能制作出啥好弹药?条件有限,人员水平也有限,不说子弹吧,就说炸药,充其量生产出来的也就是黑火药而已。

而且这些黑火药的配方,大多出自民间制作鞭炮的匠人之手,威力也有限。

不仅如此,制作出来的黑火药,都是粉末状的,就没有块状的说法。

但不管怎么说吧,黑火药再差劲,他也是一个炸日本人的利器,总比没有强。老话说得好,能把弄拔脓的就是好膏药。

那么黑火药制造出来之后,子弹的装药算是解决了,但威力不行,连带着制造出来的手榴弹威力也不成。

有时候丢出去的手榴弹,就冒一股子黑烟而已,还有手榴弹丢出去之后,一炸变成了两半,威力上不去,有时候碰到下雨天,或者天气潮湿,丢出去的手榴弹炸不了的情况。

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黑火药的质量不够好造成的。

那么在攻坚的时候,遇到敌人的防御设施,手榴弹就不起作用了,这炸药包就被用来攻坚使用了。

当然了,在对敌人进行破坏的时候,也挺好使的,炸火车,炸火车道,桥梁啥的也不错。

但不管怎么说吧,黑火药的威力还是太小了。

后来八路军就寻找相关专家解决炸药的问题,各个地方的有关专家学者就来到了抗日根据地。

这就开发出了高级炸药,甚至可以用日军售卖的肥田粉为原料制作炸药了。

在整个抗日过程中,我们的炸药从最初的黑火药,发展到了无烟药,甚至是硝铵炸药,起爆剂都可以进行生产。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三大奇迹,其中一个就是自制的无烟火药,这种火药的弹道性能和日本人制造得不相上下。

比如单基无烟火药,从1940年的七月份开始研发,经过十个月的研制,就可以投入生产了。

到了1944年双基无烟火药也研发成功了。

炸药包要捆扎好。

但不管怎么说,炸药从最初的黑火药,到后来的各种高级火药,研发出来的火药都是面面状的,没有成块的。

那么在使用的过程中,就必须对这些面面状的炸药进行打包,不然的话,在使用的过程中撒出来,就不好了。

最终我们就选择使用捆小被子的方式,将炸药给包裹起来。

这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

比如,我们在战场上使用炸药包的时候,为了躲避子弹,不可避免的要进行闪转腾挪的躲避,要是捆不结实了,炸药包里的药撒出来,哪就不好了。

而且炸药包作为一种简易爆破武器,炸药包里边的药如果没有像小被子一样捆扎结实,在引爆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情况。

炸药被引燃一部分,形成高温高压气体,他就会向四面八方吹风,如果剩余等待引燃的炸药没有束缚,这些没有引燃的炸药就会被这股高温高压气体给吹散了。

显而易见,原本的爆炸产生的破坏性就要降低不少。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炸药包也得被捆扎结实了才成。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就明了了,捆扎的方式必须牢靠,那么捆小被子的方式显然是最合适的。

怎么才叫合适呢?这件事就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了。

这么说吧,炸药包这些东西,从红军时期就开始使用了。

但是红军使用炸药包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敌人修建的碉堡之类的防御工事。

所以当时可以有专门的工兵来使用炸药包,他们对于炸药包的捆扎使用,都有专门的手法。

那么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使用炸药包的地方就更加多了,针对敌人的炮楼之类的防御工事,还要对敌人的火车,火车道,桥梁实施破坏等等。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可能处处都让工兵来,要做到每一个战士都能制作炸药包,使用炸药包才成。

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要用专业的工兵方法来捆扎炸药包,推广起来显然是个很繁琐的过程。

但要告诉战士们,使用炸药的时候,捆扎炸药很简单,就是像平时捆扎被子一样,把炸药捆扎到一块就成。

这么地推广起来就方便多了。

所以把炸药包捆成小被子一样,一个是为了使用起来方便,别在使用的过程中,把火药都露光了,另一个就是方便推广。

说道这里,题主的问题算是回答完毕了。

接下来就说说有关炸药包的一些小知识,有兴趣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

炸药包的小知识。

文章开篇的时候,我们就说了捆成小被子一样的炸药包被叫做集团装药,言外之意是炸药包的捆扎方法还有别的。

捆扎炸药包的方法其实很多的,比如捆成像皮球一样的形状,只要保证不散开就成。

但在通常的使用过程中,炸药包一般被捆成了两种形状,一种就是小被子一样的炸药包,另一种就是被捆成长条形的,当然这个长条形状的炸药包必须依附在长条木板,或者竹竿上才成。

现在这种捆成长条状的炸药包,都被装在了一个专门的长条凳子上,当然这个凳子是不能坐人的,因为他的宽度就只有手巴掌一握那么宽。

而且捆扎的过程中是不能使用铁丝和塑料线的。

就算是现在,部队训练的时候,还是能见到这种炸药包。

那么捆成长条形状的就被叫做直列装药,直列装药有啥作用,或者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什么呢?

小被子炸药包是用来炸碉堡一类工事的,而直列装药是用来爆破铁丝网和障碍物的,或者是扫清冲锋道路上的地雷。

因为装药是长条形的,他爆破的长度比较长,扫开障碍物的速度快,所以才这么装。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为什么会把捆成直条的炸药装在凳子上呢?捆在一根木板上不好吗?

单独地捆在一根木板上还真就不好,这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一开始的时候,这种捆扎的形式其实就是捆在一根长木条上,引爆的时候就铺设在地面上。

结果爆炸的时候,冲击波被地面给吸收了不少,对于破除铁丝网一类的障碍的效果一点都不好。

那么要是加上四条腿,做成凳子,再将炸药捆扎上去,炸药一旦爆炸他就会通过空气传导,向四周围扩散,这就让破除障碍的效果翻番了。

当然了,要是遇到地雷的时候,那么凳子就不必了,直接上木板就成,毕竟这个时候破除的障碍主要针对的是地面。

关于这种装药方式,还得说一下,其实直列装药和爆破筒是一个意思,一个是简化版的,一个是精装版的,当然了效果还是爆破筒厉害。

再有就是一种锥形装药。

这种装药方法很少见,因为这种装药的目的是在比较坚硬的地面上开坑用的。

比方说,地面太硬,弄这么一个锥形装药,埋到到地面下边,一引爆,哎,一个坑就被炸出来了。

这种方法在过去用得少,主要原因就是太浪费了,那会我们制造的炸药虽然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但也没到随意使用的地步。

还有一种就是绑在迫击炮上的炸药包。

这还是独臂将军贺炳炎发明的。

说在1946年的时候,贺炳炎调到了晋绥第三纵队当副司令还兼着第五旅的旅长。

部队要打阎锡山所部,结果阎锡山所部全部收缩了起来,靠着厚实的县城城墙负隅顽抗。

攻城战历来就不好打,伤亡就会上去。

那么当时贺炳炎带领的解放军部队,装备还是很差的。

所以当时贺炳炎所部就没有攻坚用的重武器,最多也就是几门迫击炮而已,但迫击炮的威力对上城墙还真就不成。

那么为了攻坚这些城墙,贺炳炎也是苦思冥想的。

有一天,贺炳炎没想出太好的办法,于是就去了迫击炮的训练场看看,看能有什么好的思路。

贺炳炎在看到这个迫击炮的时候,就突发奇想,攻坚的时候,炸药包是最好使用的一种武器,那么能不能用迫击炮把炸药包给送到城头上?

这样的话,可就大大地减轻了解放军攻坚时候的损失了。

所以当时贺炳炎就把迫击炮排的排长叫了过来,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结果排长直接就浇了一盆冷水,如果把炸药包放在迫击炮的炮口上,用迫击炮把炸药包给送上去,结果就是炮弹发射的时候,碰到炸药包的一瞬间炮弹就得炸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迫击炮的引信是在炮弹头上,炮弹头撞击地面,引动里面的引线从而引发爆炸的。

那么炸药包放在炮口上,这就相当于炸药包代替了地面的功能。

但贺炳炎感觉这个方法虽然行不通,那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他行得通呢?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还真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咋解决的呢?

贺炳炎把炮弹给拆开了,炮弹头和下边一节用一根木头棍子连接起来,接着就把炸药包捆成圆柱形,就依附在这根棍子上。

结果造出来的这种改装炸药包和迫击炮都一样高了,经过实验效果还不错,炸药包不仅能被迫击炮带走,而且威力比之前的还要大。

不过经过几次实战之后,又发现问题了,这种迫击炮炸药包用起来不是很方便的。

要知道迫击炮是通过将炮弹放入炮管中发射的,那么改装后的迫击炮炸药包本身就和迫击炮一样高了,放的时候很不方便。

后来这种迫击炮又进行过改装,直接使用类似于扣动扳机进行发射的迫击炮。

这种方法后来就被大规模地推广开来。

所以炸药包的使用方法,他有很多种,就看你想怎么用,当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把炸药包捆绑扎结实了才成,毕竟这就是一堆散装火药而已。

最后再说一点,炸药包使用的时候,为什么要贴着碉堡,直接放在地上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

这关乎一个威力问题,比如说五公斤的TNT,他的杀伤半径只有四米五,毕竟他是纯炸药,没有破片。

而炸药在空气中爆炸,空气是一种很容易压缩的东西,所以当炸药对空气进行压缩,空气就相当于弹簧一样,把这种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给抵消掉了。

所以炸药包要想发挥他应该有的作用,就必须和被爆破的东西接触,才能发挥出他最大的威力。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捆的越紧,里面的炸药越难受,

然后炸药就越生气,爆炸的威力就越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炸药包的威力。

炸药包属于集团装药,主要是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一种爆破类武器。其实炸药包主要用于排障(后来主要用更先进的爆破筒),其次才是炸碉堡。

对于这玩意的定义是:形状近似立方体,其长度不大于宽度和高度3倍的炸药包。可用纸、布、麻袋片、塑料布等作包皮,也可将炸药装在箱、桶、罐等容器内。集团药包的捆包要紧、牢、实。可用于爆破土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工事等。

为什么集团装药一定要紧呢?

这是因为那个时期解放军主要水平较低,最初主要是土制炸药,后来才能生产TNT,但质量也有限。这些炸药都是粉末状态,所以必须紧密捆绑起来再引爆。

如果不捆绑只是松散的包裹使用,爆炸时就很容易出现冲散部分炸药,导致威力大减的情况。

所以,这种炸药一定要捆,至于捆成什么形状其实并没有关系。

第二,炸药包的携带性。

对付坚固工事是,炸药包一般都是装药很多,比较沉重。

比如在突击隆化中学的战斗中,面对国军大量的碉堡工事,董存瑞所在爆破组共用了100公斤黄色炸药,用麻布和麻绳捆扎成均匀的7包。

后来董存瑞携带的那个炸药包,就重达15公斤,也就是30斤,这个分量可不轻。

更重要的是,爆破手是敌人枪炮猎杀的头号目标,因为如果不能杀死爆破手,碉堡里面机枪手就死定了。

那么,只要爆破手一活动,立即就会有大量的枪弹射过来。爆破手必须利用地形地貌,快速灵活的迂回前进,一直冲到碉堡下,这个距离至少几十米。

那么,这个沉重的炸药包,就一定不能成为累赘。

仅仅捆绑的炸药包,体积较小,携带较为方便,爆破手带着它迅速推进也比较容易成功。

如果炸药包只是像赶集大娘手上那种,松松散散的大包裹,爆破手怕是带着它翻滚几次,炸药就撒了一地,还炸个屁啊。

第三,炸药包的安全性。

虽然TNT的安全性较高,之前各种土制炸药安全性比较低,来源也五花八门。

一些甚至是从废旧的弹药里面弄来的,本来就不太稳定。

炸药包为什么要捆得像被子一样?-第1张图片-赞晨新材料

如果炸药包内部有较大空间,就让它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搞不好,刚带着他剧烈行动一会,就因为内部摩擦爆炸了。

其实,如何捆绑炸药包也是技术活,是工兵的一项重要技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请先 登录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