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查了一下,叫超声波耦合剂(水性高分子凝胶)。
事实上,原以为是一种润滑剂,用来减小超声探头与皮肤之间的摩擦。
后来查阅资料是为减弱皮肤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减小对所要探测的信息的干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光一样,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也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做B超检查时,如果探头与皮肤之间存在空气,超声波在由空气进入身体时,就会发生反射,与要检测的器官反射的声波混在一起,就影响对医生对结果的判断。另外要检测的器官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在进入空气时,也会被反射。进出的两次反射,都会降低接受到的超声波的强度。
在检查部位的皮肤上涂抹浆糊状的东西(耦合剂),就填补了探头与皮肤之间的空隙,探头发出的超声波,直接从耦合剂进入皮肤。与光的传播类比,当两种介质折射率相同时,就不会反射。耦合剂与肌肉也属这种情况,从而使超声波进出皮肤时都不发生反射,避免干扰需要探测的信息,也不减弱超声波的强度。
另外,上面提到有润滑作用,也不无道理。超声探头表面虽然很光滑,但从皮肤上划过一样存在摩擦,并且注意到,医生在检查时,都是用力将探头压在皮肤上(也是为了排除空气),对皮肤的压力较大,势必会增大探头和皮肤之间的摩擦。涂抹上耦合剂,当探头划过时,就在探头和皮肤之间形成一层很薄的胶膜,将探头与皮肤分离,有效减小探头与皮肤之间的摩擦。这样,医生操作比较轻松,接受检查者也减少了擦痛感。
这玩意儿叫超声耦合剂,是一种水性高分子凝胶,PH值中性、无色无味。现在市面上的部分超声耦合剂中还加入了抗菌成分,不仅对人体无害,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抗菌作用。那么,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这还要从超声检查的原理说起。
超声检查,不管是A超、B超、M超还是其他一些类型的超声波检查,原理都大同小异。都是通过超声探头向人体发射超声波,然后再通过超生探头搜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并通过数字手段在显示器上成像。不同的人体组织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强度不同,从而在显示器上显示出不同的影像,而超声影像医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同的超声波成像来诊断疾病。比如钙化灶,一般会产生高回声;而子宫内膜的息肉之类则会产生不均回声……
但是,超声波有个非常要命的弊端,那就是在空气中的传导性非常差!而人体的皮肤并不是绝对光滑的,与超声探头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空气,这些空气将严重影响超声波的传导,继而影响超声波成像!前面提到的超声耦合剂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说白了,就是利用这种水性高分子凝胶的流体优势和密封性来填补人体皮肤与超声探头之间的空隙,从而隔绝人体皮肤与超声探头之间的空气,便于超声波的传导,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的影像。
这就是超声耦合剂的作用,看似简单却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超声波的传导将受到严重影响,即便可以成像、也不足以用来支持精确超声影像诊断。因此,说它是超声影像诊断系统的"核心零部件",似乎也并不为过。
做B超涂抹的黏黏的液体叫做超声耦合剂,这种耦合剂是一种水溶性的高分子凝胶,PH值为中性,它没有毒性,不会伤害皮肤,对皮肤也不会造成过敏反应。医用超声波在空气中不能够传导,声能会明显的衰减。做B超检查的时候,在皮肤上涂抹一些耦合剂,它是用来排除探头和被测物体之间的空气,使得皮肤与探头之间紧密接触,能够让超声波有效的进入人体,达到探测目的。耦合剂没有副作用,对身体也没有危害,只是充当一个液体的介质环境,做完检查之后,用毛巾或者是纸擦掉就可以了。